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综合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工作动态

    科学家论坛与教育家论坛于9月16日联袂举行

    发布时间:2018/9/25编辑:赵倩倩

2018年9月16日下午,在中国科技会堂B207报告厅举行了第七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之科学家分论坛与教育家分论坛。

侯立安论坛报告.png

侯立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未来研究会智库专家):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环境质量的改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使得环境污染仍然比较严重,给环保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美国、欧盟、日本环保产业通过系列政策,形成了健全的环保产业结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国环保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一是政府要积极引导环保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激励政策及机制,打造布局合理的环保产业园区;二是大力引进和培育环保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结构;三是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助力环保产业发展。

何传启下午论坛.png

何传启(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的首要财富;健康长寿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核心目标,是世界人民的一个共同愿望,是国家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健康现代化是健康领域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健康发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为和过程。

健康现代化不仅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追求现代化的目的之一;它不仅事关国家发展战略,也与每一个公民的自身利益相联。

中国健康现代化建设,可借鉴中国高铁的发展经验,可采用“系统升级、四轮驱动”的发展战略,简称“健康高铁”战略,重点实施“中国健康高铁工程”,实现从工业时代分立的医疗卫生体系向信息时代的整合型分工合作制国民健康体系的转型升级,实现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环境和健康治理的现代化,建成一个人人享有健康服务、家家拥有健康保险、健康生活和健康服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健康环境和健康质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健康长寿社会。

房汉廷论文.png

房汉廷(科技部科技日报社副社长、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要深度挖掘优秀企业家精神特质和典型案例,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示范作用,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

企业家的重要作用,被认识是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的。1803年萨伊在其《政治经济学概论》中首次提出了企业家概念。他说,企业家是“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是把土地、劳动、资本这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第四个生产要素。把企业家精神上升到创新关键要素地位的是熊比特。他强调,只有创新企业家,才能把新知识、新技术等非常规要素实现真正的资本化。

由历史脉胳看,企业家就是一种生产要素,就是一种高产出的资本。既然如此,我们对待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当务之急就是从英雄化和妖魔化的两极价值判断中脱离出来。

视企业家为英雄,为慈善家,谁去组织要素,谁去节约成本,谁去创造价值?企业家不是英雄,是一种特殊资本要素,天生为创造价值而生,当其不能创造新价值时,作为企业家的属性也就消失了。

视企业家为妖魔,同样不可取。企业家是资本要素,资本属性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挣钱本就天经地义,不挣钱倒该问问为什么了。企业家资本如同其他资本一样,自身并无妖魔属性,它都是在一定规制条件下展开经营活动的。因此,杜绝企业家妖魔化,需要净化的是政商环境,需要规制的是市场规则的公正、公平和公开,需要的是严格执法执纪,不给恶性膨胀的机会。

杨农论题.png

杨农(中华职业教育社党组成员、副总干事):

中华职业教育社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于1917年5月6日在上海发起创立。创立之初,以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改革脱离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为职志,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改革的先行者。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华职业教育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出发,认真开展职业教育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加强职业教育办学实践,注重在民办职业教育领域发挥作用,倡导并实施温暖工程,广泛联系港澳台和海外职业教育界人士,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华职业教育社将进一步发扬“团结、切实、坚韧、勤俭”的优良传统,保持特色,发挥优势,与时俱进,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IMG_8518.JPG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智慧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陈明亮主持了科学家分论坛和“创新驱动·引领未来”圆桌对话会。中国未来研究会产学研交流合作促进分会副会长、作家、演讲家、思想家、启明国际教育集团顾问王小平主持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圆桌对话会”。

王治国(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顾问、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政策上对中国民营企业不断给予支持、扶持、引导,解决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条件,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中国的民营企业健康快速提高质量。

近年来,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中国民营企业不断进行结构调整,特别是双创思想激励下,中国民营企业开始转型,如果说民营企业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是以能源、资源、廉价劳动力来开辟市场,那么这个时代恐怕已经宣告基本结束了,要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外部困难,就要让他们走出去。

资金问题仍然阻拦着中国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和走出去,特别要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民营企业能够顺利地走出去,提高质量,提高速度,提高水平。 

  匡廷云(中国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加,中国将面临温室气体减排的巨大压力与生态安全危机;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将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当前发展生物质能源在中国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在中国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中国生物质能源发展还存在两个瓶颈,一个是如何大幅度增加生物质能源资源量,这是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基础,根据中国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需要逐步增加,而中国的资源亏缺量是很大的。另一个瓶颈则是提升技术水平,即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生物资源转化成高品位的能源产品的关键。

中国耕地有限,发展生物质能源首先要保证粮食安全,要立足于"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必须选择在边际土地上发展能源植物资源产业。而在多为干旱、盐碱、瘠薄的边际土地上发展生物质能源,更需要选择高光效、高生物量的能源植物,通过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生物质的积累来实现。

建立能源植物繁育和生产基地、规模种植及加工生产体系,是解决制约生物质能源发展的第一个瓶颈的基础,也是重要的任务。

 周满生(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比较教育学科组副组长):

我们这么多年来都采用标准化考试,它主要的功能是分别选,而且仅仅是从学业成绩来考察,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能力培养。要强调拔尖创新人才,要重视特殊才能的孩子的培养。美国能够出那么多创新人才,一个原因就是它为最有天赋的学生提供特殊的课程。

如果老师只做简单的知识传递,人工智能可以取代60%;而在培养学生各方面,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复杂决策能力、团体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人工智能能取代的可能只有30%;最后一个层面是品格和人格培养,包括情感激励在内,人工智能能取代的可能只有10%。

信息化、“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人工智能淘汰的只是落后的教育。很多作为人的能力不能被“ 互联网+”、人工智能所取代,尤其在培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品德和人格方面,传统教学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佛里德曼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四个观点:第一,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第二,要遵循一个公式:CQ+PQ>IQ,C代表好奇,P代表激情,IQ代表智商;第三,教学生学会发掘信息而不是简单的记忆;第四,开发主导创新的右脑,而不是以往强调的理性支配的左脑,因为左脑再发达也发达不过电脑了。

IMG_8617.JPG

曾天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战略学科组副组长):

国家的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要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办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今天,美国大学的实力雄踞世界之首,全世界最好的大学有85%是美国的大学。美国卡内基小组的研究表明,美国经济实力有50%是从它的教育制度获得的。正因为拥有了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美国才能集聚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才能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影响深远的杰出学者和强大的知识经济,才能成为科技强国,支撑其世界“霸主”地位。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变革教育,使教育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和引领时代发展的杰出人才,成为各国在21世纪发展制胜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科学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大论述的新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新境界,是教育实践无止境则教育理论创新无止境的生动写照,抓住了古今中外教育强国发展的根本之道,把握了当今中国教育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人民大众的教育实践,是中国教育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力量,是引领中国教育实现强国梦想的行动指南。  

褚宏启(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核心素养已成当下热门话题,那么核心素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目前的大、中、小学生到底缺乏什么样的素养?成年人往往指责青少年学生在素养方面有不少欠缺,实际上,孩子所缺乏的素养,也正是成人所缺乏的,是成人缺点的反射与投射。

在传统教育中,学校考察的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能力,而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考验的却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当前国际竞争愈发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国家未来发展需要,21世纪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以知识的创新为基础,是创新经济。在这种新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人才观和能力观必须要改变。从以分数挂帅转变为创新主导。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涵盖性很强的核心素养,可以把批判性思维(理性思维、批判质疑、问题解决能力等)、自主发展能力包容在内,甚至还可以把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素养统摄起来。因此,创新能力或者说创造性是人作为有理性、能思维的动物的本质体现,是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是核心素养宝塔顶尖上的明珠。

当下中国的教育,过于重视强化基础知识,过于重视记忆能力等这种低层次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最高级的认知能力,即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恰恰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孩子们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