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中国未来研究会产学研分会官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中国未来研究会产学研分会
综合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 工作动态
张兴凯出席第十四届管理创新大会并作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4/5/31

5月15—16日,以“大变局时代下的企业治理与风险管理”为主题的第十四届管理创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常委张兴凯出席了第十四届管理创新大会并作《实施企业完整性安全管理  有效管控安全风险》的专题报告。

0.jpg

张兴凯在报告中指出:坚持发展和安全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和发表重要讲话。进入风险社会,企业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压力越来越大,只有不断的管理创新,才能解决生产中安全问题。

在座的企业主要领导,企业的总经理、董事长,是否知道安全生产法中规定的安全生产职责有多少项?是否知道由于安全生产违法非法行为,对企业负责人处罚的形式有多少种?第三次修订安全生产法时,法中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规定,首先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大概有21个方面。安全生产法对企业的违法非法以及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违法非法行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处罚形式有27种之多,可以追究刑事责任的就有14个条款。

上述专业的问题,作为主要负责人未必知晓,也未必全部知悉。但作为主要负责人,或者分管安全的领导同志,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投入产出是否合理,生产安全风险到底有多大,如果真的发生事故可能的损失是多少,等一系列的问题应该有所了解,对于企业面临的安全挑战以及解决的策略应该有所了解。

1.jpg

张兴凯认为,对于企业面临的安全生产方面的挑战,可以归纳为四句话:

第一句话,从社会发展阶段看,风险社会给企业风险管控带来重大挑战,易发性高、脆弱性强、连锁性高、严重性大是安全风险本身的特点,敏感性高、容忍度低、关联性强、辐射性大是风险社会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的事故及其后果的高度不可预测性与社会对安全绩效的高度期望作用,促使安全生产风险震荡放大效应增强,交织藕合作用增强,邻避效应的危害作用增强以及鸵鸟效应的危害作用增强,从而给社会形成的直观感受是直接的经济损失更高,直接的社会影响更大,政治作用的效应显著以及社会的综合成本增大,这使得企业安全管理成本上升,造成企业管理者的工作压力增大。

第二句话,从理论和技术看,理论和方法不适应性使风险管控挑战变得更为严峻,首先是安全管理理论不够成熟。本质安全理论、韧性安全理论,完整性安全理论,尽管在一些企业现在也在试,但是这些理论都不能很好地解决统筹发展和安全问题。再一个就是安全管理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比如中国传统的联保互保安全管理体系,该体系以高度严格的诚信为基础,以人格作保证,当传统的诚信受到现代思潮的冲击时,该体系面临巨大挑战,难以适应,所以该体系现代人已很少提及,但他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融入了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在所谓西方工业现代的安全管理体系,该体系以自我为理念,自己强调、自己管理自己为基础,要求建立作业制度,没有系统化的考核标准,很多企业要求员工要排队进场,作业前先比划一段,指手画脚,这样的操作我认为是人性的异化做法,与理念相违背的管理模式,不具有持续性。

尽管这样的体系刚进入我国是风行一时,但很快被中国人本土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所谓安全标准化,双重预防机制,安全质量标准化安全管理体系等等。这样的体系产生于中国的现在本土,强调本质安全,以高投入为基础,要求基于统一的标准指标和程序,严格考核,在温和发展期,不遵循投入—产出原则,而片面强调投入的管理模式,将难以为继。

第三句话,从企业外部看,企业不适应社会治理细分化带来风险管控的挑战,概括而言,就是行业管理细分化与企业安全应急一体化相悖,从而导致企业的安全应急资源不能满足社会治理需求的挑战。

第四句话,从企业内部看多重风险藕合,使风险管控挑战变得更加严峻,也就是说生产中的安全风险次(衍)生并藕合其他风险。

总体而言,政府及其部门尽管反复强调监管要勇于扶持,为企业减负,营造营商环境,这是政府的意愿。但是,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制度日趋完善并细分化,生命至上深入人心。在社会层面,人们对安全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安全健康绩效的高度期望,与对企业生产绩效的冷漠与观望形成强烈反差。而在企业内部,面临的挑战是招工难,员工对安全舒适的要求越来越高,各方面劳动安全、健康卫生安全必须得到保障,这使得企业及其负责人不得不面临各方面的压力。

2.jpg

张兴凯指出: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应对安全生产挑战,最佳的方式之一就是在企业实施完整性安全管理,该体系不片面强调安全硬投入,而要求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步提升,既强调技术的投入,也强调文化的建设,还重视管理的方式与方法。这个体系的来源就是中国古人的安全智慧。

当一个建构筑物多年使用存在一定隐患时,无论是楼堂管所、高楼大厦还是普通的民宅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拆除重建或者维修继续使用。如果我们选择成本效应,就是不能拆除或者不易拆除。凡是维修继续使用,不外乎就是找出危险,分析危害,采取措施整改隐患,加强日常检查等等,加强检测、加强管理等一系列的做法。油气管道的建设投资很大,埋在地下长输管道都是以百亿为单位,安全风险很高,内部的损伤是在管道内,很隐蔽,检测检验难,维修难,更换管道的成本极高,确保安全可靠性要求也很高。对此,能否开辟一条新的技术路径呢?回答是可以的。那就是不更换整条管道,通过加强管理,加密检测的周期,实现管道的安全可靠运行。新的路径实践就是进行风险监测,开展风险评价,缩短检测周期。

及时发现并进行隐患的评估和整改,做好维修维护,加强安全管理等等。这样的技术路径收到了良好的安全绩效,管道的综合成本大大降低,综合总体的成本,不健康管道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健康管道的可靠性寿命大幅度的提升。

我们把这一系列工作及其要取得的,或者叫设定的安全绩效目标就称为完整性安全管理。当然安全管理有很多很多的内容,企业万能型安全体系就是工作业务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这个业务风险进行评估,进而针对各业务的法律、政策的应对和评价,以此分配安全生产工作和任务的职责,从而实现工作任务和职责以及目标的法定目的,以确保不论发生什么样情况、在什么时候,企业的安全应急功能都不失效。并不是不发生紧急事件和情况,但是绝对不能发生重大的人员伤亡,实现常态安全工作有序推进,非常态事务处置工作高效有序,避免事件转化为事故,事故转化为灾难,确保事件第一时间得到应急处置,从而实现把日常特别是非常态的安全工作的乱敏多变急的状态转变为序组兼效快的态势,也就是秩序井然、生产高效、组织畅通、监测及时、决策快速这样的态势。

企业完整性管理体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若干个方面。很多不是另起炉灶,从头做起,而是把现有的体系,比如说职业安全监控管理体系、本质安全体系、双重预防机制安全管理体系等充分融合,取长补短,依法依规,提出的安全目标和要求做到位。不是只靠大量投入解决安全应急问题,而是强调健全制度、理顺机制、完善流程、创新氛围,优化安全生产的工作格局。不是建立独立的安全作业规程,动不动就建一本多厚的安全作业规程,而是要将安全作业的程序融入到生产作业规程之中等等。

企业建立完整性关联体系的基本要求是领导同志要以上率下,但这有很多具体的内容,重在团队建设,包括理念优先、文化引领。针对岗位的决策要求是进行业务流程全覆盖,法律法规标准制度全融入,管理链条全贯通,应急准备与处置要素总衔接,实现组织机制、技术体系和企业的生产调度、指挥平台一体化。总体目标是要实现岗位业务全景,安全应急法规标准制度全景,应急处置流程全景,角色应急职责全景,设备设施安全全景,作业场所安全全景等全景的展示。

要主要注重八个基本安全理念的建设,政治忠诚知信行性统一,防范重大风险,整改重大隐患,不发生重大事故事件,说到做到。战略观、全局观、系统观、法治观。法治观,以领导严格遵法守法为引领,建设合规企业为重点。责任观、荣誉观、协调观等等把关的建设,建立并实施企业完整性安全体系,核心的内涵式建设,合规企业即以企业合规建设,保障完整性体系建设,以完整性安全体系确保企业合规,依法经营,使完整性体系建设与合规体系建设同步推进。

3.jpg

张兴凯认为,企业完整性安全体系建设的内容,十个强调。即强调推进韧性安全企业,强调全员安全生产理念的培养,强调依法用制度管安全的人和事,强调科学、系统的安全治理,强调实施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强调用现代科技解决安全问题,强调基础安全工作和能力的建设,强调编制简单、实用的应急案,强调拥有适用、高效的监测预警指挥调度系统,强调中国优秀安全文化的自信。安全生产体系是开放的宏观系统,它是完整的,如果不完整就出现了失误。实现科学系统高效的安全管理,需要针对风险的测评全过程。完整性安全管理,特别强调的是建立并实施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也就是实现安全生产职责,一岗一清单,有岗必有责,一岗一程序,绩效要考核,失职要追究,当然追究要包括领导追责,不忘鼓励批评,应有温馨,应要温馨。员工认为应该是理所当然,被批评失职理应被追责,这就是应建设的安全文化的一部分,无缝的安全生产职责,一岗一清单的制定过程和要求。

生产安全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24个核心要素及其关系,要素缺一不可,关系如果混乱也不会发生作用。基层班组级的重点工作,叫133N 331 工程,完整性管理,特别强调技术创新,用新技术管理安全生产事务。企业安全风险的信息化管控,大中型企业实现信息化,数据信息要一云存储成池,风险要一屏观览全景要可见,监管事项要一网覆盖,企业安全事务做到一网速办,预警发布信息要一键到底,指导岗位从而实现安全风险一网统管。当然我们建立完整性体系的核心,也是最终的目标是构筑具有内生动力的企业特色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Copyright ©2024 中国未来研究会产学研分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中管共创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