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中国未来研究会产学研分会官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中国未来研究会产学研分会
学术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研究成果
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
发布时间:2024/8/12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又将高质量发展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层面,更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的最佳适配。但现实中推进高质量发展却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高质量发展?如何摆脱高质量发展困境?这构成了本文的核心议题。数字经济作为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和技术革新的新引擎,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指引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提供了动力、激发了活力。因此,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成为可行路径。

一、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描绘高质量发展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科学体系指导和道路方向指引。

(一) 批判超越:强力规避资本至上的逻辑陷阱

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指导,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局限弊端,规避了西方资本至上逻辑陷阱。

现代化是在生产力大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嬗变中,不断发展演进的产物。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和扩张促使马克思主义“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思想的形成。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为殖民掠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对财富的欲望吞噬了劳动生产的本性,西方国家走上了向外掠夺扩张之路,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西欧的商业革命又加快了资本积累。资本的积累、海内外市场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上的大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及现代社会的形成。18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生产代替人力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力极大地解放,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马克思看到这一社会巨变,并开始了对西方这一变革了的社会——“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研究和批判。

马克思对西方“现代性”理论进行了披露。现代性以“主体性原则”为最初形式,在启蒙运动中产生。启蒙运动使欧洲从封建专制中解放出来,形成了以自由、平等、民主为核心的启蒙精神,这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思想起源。西方现代化打破传统束缚将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成为主体性的存在,使人意识到“自我”的力量。这看似是一种解放人的进步但这种“自我”具有严重的排他性和利已性并不是现代化意义上的“人的主体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论述了“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无情剥夺人之主体的根本利益,用资产阶级的特殊利益掩盖人民大众的真正诉求。“人的主体性”被资本所操纵和利用,成为资本扩张的工具和噱头,最终为无限攫取的欲望和极端利己的资本性所腐蚀。经典现代化理论试图“从西方社会的一般形象中获得'现代性’的属性然后又把这些属性的获得设想为现代化的标准其本质是“去多样化”以确立西方现代化的“唯一性”。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现代化引发的危机和造成的异化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这种批判是辩证的批判,即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其一,开拓世界市场扩大商品需求的同时使资本家加紧对劳动者的剥削,使劳动力不断转化为商品——资本不断积累——不断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直至生产相对过剩而引发经济危机,导致人的异化。其二,以建立大工业城市和现代国家实现经济和政治集中的同时拉大城乡差距和收人差距使贫富分化加剧,破坏社会公平正义使得社会危机频发,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其三,创造巨大生产力同时带来了生态危机。以过度攫取自然资源来取得生产原料、以污染环境的代价来换取机器大工业生产、以生态失衡换得生产力的飙升,最终使人受到自然的惩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其四,现代化带来了全球化、开启世界历史的背后是对外殖民扩张、残酷剥削和掠夺,世界各国被卷入现代化浪潮,各国为了利益最大化在侵略和反抗中引发世界危机,导致各种异化的加剧。

(二)守正创新: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在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实践探索中得以不断创新发展。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进行了初步建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和有何特点的概括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就是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克服西方现代化弊端的现代化。同时也对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指引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方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旨在不断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不是贫穷共担而是富有共享。这是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以单纯追逐资本利益最大化而无限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不断拉大贫富差距而激化矛盾、造成社会公平正义缺位的本质弊端有着根本性区别的。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指引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以促进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协调发展为方向,不能只片面注重数量和速度,还要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高品质、高端化产品,大力推动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行业,注重用户精神愉悦和享受,提升用户体验感、获得感。中国式现代化绝不单单是经济上的腾飞,还追求人民精神上的丰盈。只有物质与精神相协调的现代化,才能避免步入资本主义物质富足而“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的精神没落的现代化后尘。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指引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以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同时并重为方向,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资源获取不能以过度攫取自然资源为途径,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先,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历史经验警示我们:西方现代化虽然创造了空前的生产力,但却是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这种发展也是暂时的。中国式现代化看到了这一致命性的发展代价,转向和调整发展思路,力求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推进高质量发展。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指引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更需要中国。“一带一路”是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相辅相成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打造共建共享的发展平台,使更多国家和人民获得发展机遇和实惠。

二、发展困境:经济发展中质与量的三重失衡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未来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然而,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着诸多发展困局,要想“破局”实现突破,必须厘清影响经济质与量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之策。

(一)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在我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城乡发展不平衡严重阻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区域发展不协调使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发展的失衡,无法保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部分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也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城市居民和发达地区人民的富裕也不是共同富裕。

一方面,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为破解割裂城乡的二元体制,我国先后调整城乡发展政策,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的转变,是城乡从分割走向融合的关键举措。但是我国依然存在影响城乡融合发展问题。一是城乡经济不平衡直接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大。由于农业收益低、农村发展落后、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等问题,大大限制了农民收人的增长空间。而城市在工业化发展、科技发展、人才聚集等因素的加持下,城乡差距只会不断拉大。二是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失衡,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城乡要素流动不合理、低效率阻碍了市场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加剧城乡发展失衡。

另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一是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从经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中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且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呈扩大的趋势,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数字贸易的发展水平也呈现东强西弱和南强北弱的态势。二是资源分布和环境压力差异大。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这对资源分布不均的区城来说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而环境问题也增加了区域传统工业的转型压力,这使得缩小地区的差距将更为困难。三是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够完善,落实有待加强。虽然国家层面积极制定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但落实却处在一种松散的模式下,各区域不可避免的利益纠纷,加大了政策推行难度,大大降低了区域合作发展的积极性。

(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衡

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作为生活的保障无可厚非,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坚持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之路。因此,物质匮乏、精神贫乏都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只注重物质力量,忽视精神力量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能算作高质量发展;只有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商手抓两手都要硬,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蓝皮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报2021)》中,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利用熵值法赋权,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践行协调发展理念的角度来分析2020年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其中,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指数仅为25.67分,是协调发展中亟需补齐的短板。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失衡既表现为量上的失调、也表现为质上的失调。量上的失调,主要是建设两种文明的数量、规模、比例上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是,物质生产大于精神生产、物质产品多于精神产品。质上的失调,主要是两种文明在质量上无法互相适应对方的要求。如工业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收益而忽视消费者权益;重物质生产忽略劳动者的精神状态;只重视劳动者生产效率无视劳动者精神获得甚至生命安全等。当前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的,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和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换言之,高质量发展既是物质生产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人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的过程。人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离不开劳动者良好的精神风貌,精神文明的发展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与精神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也具有反作用。物质力量发展与精神力量发展相互促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文明决定着、制约着精神生产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反过来,精神文明又为物质产生提供人才、理论和社会条件,并且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大大影响着生产的水平和质量。

(三)经济收益与生态效益失衡

自然环境是人和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环境污染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大发展推进了世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与人类生存成为对立面,人类为生存而大肆破坏自然,而受到自然“报复”,人类生存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我国曾经的发展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脆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下大力气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将源头治理和科学防治结合起来,促进了生态环境问题改善,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然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劳永逸,需要久久为功。况且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人类获得资源就要开发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这一过程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互动实践过程,要在正视和直面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恢复和建设。在202241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作了题为《国务院关于2021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在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一是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压力依然较大。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人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转型发展任重道远,生态环境新增压力仍在高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二是落实依法治污还不到位。生态环境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部分配套标准制定相对滞后,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一些企业和地方依法治污、依法保护的自觉性不够,法律责任落实不到位,基层执法监管能力亟需加强。三是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质量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四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水平还不够高,生态环境经济政策还不健全,环境基础设施仍存在突出短板

三、发展路径: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创新的新型经济形态。“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在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首位",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发挥着推动经济稳定增长、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数字经济是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向中高速发展阶段转变、由粗放型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向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数字经济以在技术创新和需求拉动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在应对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口红利消失、全要素生产率降低等影响经济增长主要问题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

(一)数字经济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

促进共同富裕关键在农村关键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收入是反映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目前我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城乡收入差距。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数据显示: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的2.45相差2.9万元。缩小城乡收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问题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推进乡村振兴。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区块链+农业的发展模式开辟农业发展新路径。在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农业融合式发展作用。区块链的数据和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规避生产风险。政府可以通过大数据提供的消费动向报告,科学引导农业据消费需求进行生产避免供需信息不对称而且在预天气方面大数据更具优势,能够很好地帮助政府对农业的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帮助农民防范自然灾害避免生产损失;用区块链技术记录种植数据掌握不同环境下科学种植方法因地制宜制定个性化种植方案科学种植的推广应用可以避免地域差异的种植风险;应用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帮助跟踪农产品在储存和运输中的各个环节,不仅能降低物流成本,而且可以规避运输损坏的风险。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农业农村为农民增收提供智慧农业平台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第二,数字化就业,增加农民收人、改善农民生活。着数字技术与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开发了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推动了特色农业的数字化转型。这极大激发了农民互联网创业热情,直接促进了农民新型就业,提高了农民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数字化赋能农业发展,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还使得农产品储存和运输更快捷,这掀起了农民互联网直播带货热潮,促进了电子商务发展,扩大了农村农民就业。另外,民间艺人发挥各自所长、农民将农村生活和农业种植生产情况拍成短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上,不仅提高了农产品销量和收入,而且愉悦了身心,获得了精神满足。

第三,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城乡市场一体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发挥数字经济的技术力量,坚持数字乡村与新型智慧城市协同建设,打破城乡发展二元体制局限,推动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打通城乡人才、技术、资金壁垒,实现城乡市场一体化效应;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扩大5G网络城乡覆盖范围促进城乡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序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共享,强化数字公共服务农村供给,统筹推进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体育、智慧养老等建设。这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共同富裕。

(二)数字贸易推进“一带一路”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

在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数字贸易应运而生,成为全球贸易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为此,我国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数字显示,2022年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达2.5万亿元,比5年前增长了78.6%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2.1万亿元,比两年前增长30.2%”。数字贸易的大发展,提高了贸易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方面,数字贸易推进了“一带一路”与区域的融合式发展。“一带一路”需要国内区域的支撑力量国内区域也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数字贸易在我国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区域发展各具优势。如北京市的数字贸易头部企业数量众多,形成了集群化发展;浙江省拥有良好的数字贸易营商环境和市场体系,形成了数字技术服务和内容创新的生态系统;广东省发展数字贸易的优势在于地理优势、产业体系完备、领先企业众多等。各区域在推动数字贸易发展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区域协同,打造数字贸易生态圈,汇聚区域力量和资源,合力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一是要超越区域差异,通过数字贸易资源整合,全方位互联互通,实现数字化联通。二是发挥国内区域数字贸易特色优势应用于“一带一路”让更多国家共享“一带一路”红利,化存量优势为增量优势。三是发挥“一带一路”开放联动优势,助推国内区域的协同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开放发展。

另一方面,数字贸易推进了“一带一路”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丝绸之路”为引领,全面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一要加强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打通通关障碍,提升贸易效率、优化贸易流程、降低贸易成本。二要深化数字贸易合作,更好发挥跨境数据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三要积极发挥“丝路电商”推进数字贸易的作用,培育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四要基于数字技术推动创新投资合作,拓宽双向投资领域。五是数字经济推进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提升“一带一路”贸易质量与效益。在数字贸易的发展契机下,通过数字化赋能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一带一路”全面优化与升级。

(三)数字经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进人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与态保护呈现齐头并进趋势。数字经济以强化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推动产业传统旧动能向新动能转变与优化,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引擎和支撑。

推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中国数字经济在强化科技创新上掌握了更多的核心技术,推动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结合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的多个应用场景,形成多能互补联动的新旧动能转换空间,从而为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保驾护航。数字经济着力推动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引领产业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努力建设绿色低碳产业链和产业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新旧动能转换指明了绿色低碳的发展目标。产业要进行绿色生产转型,依靠数字化技术创新,将城市生产生活废水、废弃物变废为宝,减少对有限能源的依赖,在能源结构上推进动能转换。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步伐,加强对绿色技术的运用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高耗能的、低效的产业,进行产业结构改造,引导产业绿色跨步升级,释放更多发展红利。推动高碳能源结构向新型清洁能源发展转型、高能耗、高碳产业结构向低碳产业结构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通过有序推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发展绿色经济,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发展。鼓励产业进行绿色改造,构建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和供应链,进行节能、低碳等绿色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数字赋能是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的变革创新”,秉持数字赋能观念,发挥数字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优势,推进数字化赋能,为解决高质量发展的“两难困境”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以数字化赋能乡村经济推进乡村振兴,不但提升了农民物质收入,还丰富了人民精神世界,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以数字化赋能城乡融合,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以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赋能产业绿色转型,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数字化赋能贸易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内区域数字贸易优势协同与“一带一路”的结合,不仅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推动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总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指引下的高质量发展的可行策略和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

路涵旭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未来与发展》杂志   2023年 第11期   总第360期

Copyright ©2024 中国未来研究会产学研分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中管共创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