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中国未来研究会产学研分会官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中国未来研究会产学研分会
学术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研究成果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4/8/16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这个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揭示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浑然一体的关系,指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统一的新路径。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性,“绿水青山”就是指生态优势,“金山银山”就是指经济优势,深刻把握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的道理。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学术界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大多数研究的着眼点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的实践路径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望深化对此问题的研究。

1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依据

生态优势为什么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绿水青本身就是生产力,好的自然环境就是资本,要厚植生态产品价值,诸多地区已探索出成功的道路将生态产品的价值体现,获得了生态收益。例如,森林资源既可以为人类提供木材、药物等各种物质产品,直接被人类所利用,表现为直接使用价值;又具有净化空气、固碳释氧、涵养水源等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表现为间接使用价值。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碳汇经济,森林的碳汇功能不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还可以带动林区就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水资源不单可以供水,还兼具水力发电航运等功能,还可以调节气候、蓄水、防洪,品质较高的水资源则具有更大的经济价值,例如浙江千岛湖、湖北丹江口、广东万绿湖、吉林错草泉水质清纯甘洌,所含人体所需矿物元素,因此被农夫山泉公司开发为四大水源地。另外,一些珍稀生物资源,如高品质的野生菌类、药材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还有一部分生物资源则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目前,我们已经为保护绿水青山做出了艰辛的探索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绿水青山也一定不会辜负人民,实现人与青山之间的美好约定。

1.1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这句话重点是“就是”两个字,这两个字说明了绿水青山本身具有的价值。生态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木材、食品、药材等生活、生产必需品,还兼具防风固沙、净化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更为人们提供了休憩养生的场所。这些生态资源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它们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还是人类生产资料的来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生产和生态辩证统一关系的深化。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相互掣肘的关系,保护并利用好金山银山,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能使二者和谐发展。

1.2生态优势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同时又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各地自然环境、资源质量、风俗习惯、经济条件、工业基底、基础设施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在各地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各方面具体情况,制定详细、长远的规划,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将生态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最大,让老百姓吃上“生态饭”,促进生态富民。喀斯特地貌约占全省面积73%的贵州变劣势为优势,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生态资源,找准区位条件,取长补短,靠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可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伟大跨越,走出了一条依靠生态优势实现跨越的路子,成功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根据生态系统功能划分区域,实行差别化保护,竭力保护“中华水塔”。生态修复好后,又制定了责任主体明晰的制度,以在维系三江源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营收项目。

贵州和青海的成功案例是我国在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道路上的缩影,将生态高地的优质资源转化成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美丽经济”

1.3 生态优势必须转化为经济优势

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具有生态优势的地方不但没有用生态优势创造经济效益,还无法突破两山转化的瓶颈,为维持绿水青山支付巨额支出,新时代我们必须在“两山理论”指导下将生态保护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两手抓,在协调统一中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首先,我们不能辜负“青山定不负人民”的美好约定。厚积才能薄发,我国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为此付出多年的努力,沉淀了多年的工作经验。邓小平将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上升为基本国策,并且开启了我国环保法制化的历程;江泽民强调防治沙化、退耕还林,并且提出“再造秀美山川”的环保号召,为绿化美化祖国而奋斗;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已形成宏大、完备、丰富的理论体系,他深情提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人民对美丽中国的期盼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绿水青山必定会回报给人类价值,人与青山的约定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久稳定。

其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们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繁荣昌盛,要慎重考虑农村发展方式,解决“三农”问题。纵观全国生态资源概况不难发现,大多数优质的生态资源分布在农村地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村。这5个方面都突出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只有生态宜居且治理有效才能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建设美好农村的愿景也映射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所以,践行“两山理论”,发展农村的“美丽经济”是推进乡村振兴必走的路子。根据习总书记“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也可看出乡村生态振兴在乡村振兴图景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最后,突破生态产品转化瓶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回顾世界工业发展史,很多国家当年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都对生态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之后亡羊补牢,为之前短期的获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甚至填补所花费的钱财比之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创造的财富都多。由此可见,守不住“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也会付诸东流。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必须端牢手中的“生态金饭碗”,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不能只把目光聚焦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上,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国家,既要达到发展国家的水平,又不能走老路,就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在行动上,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求发展,实现永续发展。

2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面临的现实困境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转化的探索阶段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问题,而且还存在一些因为长期粗放式发展形成的不合理体系的影响,例如没有做到特色发展,一味盲目跟风等。人民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民。我们在探寻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道路上还没有把“绿水青山”对人民的回馈最大化的变现。

2.1 生态优势转化机制不健全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健全生态茶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要举措。对于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绿色经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然资源种类丰富,尤其是农村地区往往具有更加优越的生态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举措。但是目前自然资源利用率低、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方式单一且没有大范围实施,一部分原因就是生态优势转化的机制不健全,有待加强完善,涉及生态产品核算制度和市场化交易制度。目前,还存在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服务质量低、人才匮乏等问题,同时需要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扶持生态产品市场,助力生态产品向数字化迈进。

2.2 生态产品规模化程度低

许多地区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土壤、气候等条件而足够发展壮大当地特色产业,但是有很多地区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道路上浅尝辄止,没有做到因地制宜规模化经营,没有最大程度发挥出生态产品的价值,具体表现为:第一,目前我国大多数特色农产品、尤其是林产品都以简单的加工品为主,产业链尚未得到延伸和扩展,缺乏深加工和较为高端的产品,不能满足部分顾客的需求,有效供给不足。第二,规模化程度低导致价格优势不明显,与同类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使得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够,无法推出兼具农业、旅游观光、休养生的整体市场。第三,技术支撑不够、人才资源匮乏,同时,农民思想观念守旧,不愿意冒风险扩大经营规模,被满足自身需求的思想所禁锢,绝大多数还是传统的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第四,产品的附加值低。例如,拥有特色农业产品的地区,可开展农业观光旅游,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第五,地方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运输不便、宣传工作不到位、缺乏科技技术支撑等原因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影响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2.3 转化成果可持续性不强

各地政府在转化的实践过程当中存在许多昙花一现的短期功绩,无法获得可持续性的收益,在林业方面表现较为明显。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萧条,为快速发展经济,大面积森林被破坏。目前,我国林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选步,但是林农专业知识和市场竟争意识不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未能全面开发林业经济。并且林业投资巨大,回报周期长,因此,在制定发展规划时缺乏信心,导致机业发展重理论、轻实践,缺乏长期目标,多数只是取得期收益。再者有些地方没能结合本地突出生态优势制最适合的发展路线,缺乏长远、系统的规划,被短期利益所驱动,短期内大规模开发生态资源,竭泽而渔,不是长久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策。没有事先专业的分析规划和准备,资源被大规模开发后又导致后续供给不足,制度不全,就是对生态资源的极大破坏,也无法真正实现生态富民。例如,每个地方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及名自的自然风光、生态条件都千差万别,那么它们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实现路径必然不是完全一样的,但是目前存在各地转化路径高度雷同的情况,实践路径单一,盲目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发展思路和方式,并不能够持续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

2.4 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一些人做出了比较大的牺牲,但由于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这些人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后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补偿。我国各地生态资源种类丰富多样,各类资源往往都涉及多个行政地区,目前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面临诸多困难,无法达成统一标准,也缺乏一些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来规范清算生态产品的量,以及雄厚的财政支持,横向的生态价值补偿体系还未完成,跨区域的补偿机制还有待完善。生态补偿作为调节各方利益的一项制度,只有做到“全国一盘棋”,才能激发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各生态区域内、流域内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平衡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2.5 碳汇政策落地难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我国要在2060年前实现“双碳”目标,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能源消耗大国来说,如何在保证高效发展的同时顾全生态保护的大局,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利互惠的局面是一个突破性的难题。目前,由于诸多原因,导致碳汇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阻力。碳汇是以交易为目的,但是生态物品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这就使得森林碳汇产权不清晰,难以量化,也就难以得到应有的生态资金回报,无法进入市场交易。而且目前缺少权威机构对碳汇交易进行核查和清算,以及森林碳汇产权的多重属性等导致我国森林碳汇产权安排不合理。

3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是实践这一最终目的往往是最重要的。尽管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我们也要加快实施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一个具有较强时代意义的话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其过程较为复杂,经研究,具体有以下5个路径。

3.1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推进生态共富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乡村振兴、达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经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早日实现共同富裕,最大的短板在农村,最大的发展潜力也在农村。如果将农村闲置的、和用率低的生态资源加以整合利用,变美丽风景为美丽经济,便一举两得,既将生态资源合理利用,又助力了生态富民,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抓手,农民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感增强,体现了“全民共建”的生态共富理念。因此,要大力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建立健全生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盘活农村闲置的生态资源,将生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态红利。例如福建光泽县打造“水生态银行”,对水资源集中开发利用,打造饮用水品牌,还以水为源,发展鳗鱼养殖业和休闲经济,做大水产业,大力发展“水美经济”将一湾“生”变成了“富民泉”

3.2 增强相关政策法律支撑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能够有效解决居民就业问题、收入渠道少、收入低的问题,维持社会稳定,有利于政府开展工作,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助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既保护了环境,恢复了生态,造福了千秋万代,又发展了惠民利民的创收项目。第一,关于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方面,必须制定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的红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应该先休养生息,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比如,2016年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启动,青海成为我国第一个探索国家公园全新体制的试点省份。以国家意志加大对“中华水塔”的保护力度,并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恢复及保护的政策支撑。保护区畜牧顺应天时,实行严格的禁牧、休牧,并且严格控制畜牧量,使得草地、湖泊能够休养生息,逐步恢复生态,保持草畜平衡。在保护水环境方面,我国为恢复河湖生态功能制定河湖长制,使责任到人,避免权责不清的状况。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充分利用好生态环境资源的前提下选择适合的道路来发展生态产业,例如观光农业、旅游业、休闲服务业等。第二,关于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协调不同主体利益。生态补偿机制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是指生态区域内或流域内涉及多个地区,要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比如秦岭覆盖了4 个省级行政区、几十个市级和县级行政区,各行政区发展状况不一,各地管辖范围内所拥有的生态资源也不一样。中央政府应该统筹规划,关于秦岭的保护职责要做到明确各方责任,协同各行政区统一推进保护秦岭的行动;关于依靠秦岭的收益所得要做到公平公正,充分考虑各行政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共同守护好秦岭的生态屏障。同时,也应该牢记历史的教训,各部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当好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及时制定相关法律进行约束,平衡各方利益,建立一个统一的生态价值补偿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中央在各行政区的协调作用,加强补偿制度的顶层设计。纵向是指大规模的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例如,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重要的大江大河上游地区,只有通过中央财政才能实行。

3.3 优化生态产品产业结构

产业振兴需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围绕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切实保护好生态美这一优势。贵州以12个特色农业产业为引领,在欣欣向荣的道路上风驰电掣。贵州位于西南腹地,与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距离都不算远,拥有广阔的后方市场。贵州虽然粮食产量低,但是靠山吃山,靠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可以发展特色农业,比如,茶叶、辣椒、食用菌类、中药材等。各个市、自治州因地制宜,发展各自特色农业,高效率、大规模地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例如,威宁市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种植蔬菜,铜仁因地制宜种植水稻,安龙县种石斛……贵州实现了产业结构的空间化,优化了全省的农业产业结构,效果显著,使得上好的黔货走出了大山,走向四面八方。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是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两山理论”的理念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坏境就是改善生产力。生态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品,还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它们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还是人类生产资料的来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两山理论”的第三个阶段,“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生态经济优势,变成一种完全浑然一体的关系,和谐统一的关系”。在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引进社会资本,激励企业介入,吸引各企业投资,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比如,贵州将茶业发展壮大,实现了茶叶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走出了独具贵州特色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路径。绿色是贵州的底色,发展茶业,既保留住了绿水青山,还挖掘出了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收获了金山银山。全省已经形成了五大茶叶产业带,茶园规模不断扩大,茶叶产量逐年增长,茶叶企业有近6000家,还为解决就业问题贡献了重要力量。刺梨原本是长在贵州深山里无人问津的野果,但因其富含维生素,其价值逐渐被挖掘,广药集团、哇哈哈集团等知名企业纷纷开发刺梨产品,不断推动刺梨产业化,完善相关产业链。这就使得资源变成了商品,是企业和员工实实在在依靠生态优势获得的利益。

3.4 引入前景好的社会资本

将生态产品“资本化”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一步,得到规范管理的资本有序介入市场是两山得以转化的重要媒介。拥有优质生态环境资源的地方可以以多种形式开展农家乐、家庭旅馆等经营项目,促进当地第三产业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居民就业问题,让牧民富裕优美的环境,也让其他居民享受生态美好带来的幸福生活,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愿景,提升了民众幸福感,还促进了当地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了多赢。提升服务质量。将自然环境保护好,生态功能恢复好,生态资源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这是直接回馈给自然的价值。生态优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显性收入就是有人愿意为生态产品付费。例如,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拥丰富的自然资源,可开发休闲经济,满足人们休闲度假的需求。试点按照低碳、绿色的理念设计了生态旅游路线,并且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开展创收项目,获得了生态优势转化为济优势的显性收入。

3.5 推动自然资源产权交易

进一步明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明确产权主体。将山川湖海、沼泽草地等所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都登记在册,探索政府、企业、个人、市场多方参与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避免存在责任不清、归属不明的情况,真正实现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三江源地区自然资源种类多样,建立了国家公园试点后根据三大江源划3个园区,构成了“一园三区”的清晰格局,并实现差别化保护。克服了之前多头管理的弊端,构建职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生态保护管理体制。第二,支持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化机制建设,充分释放生态红利。2019年,贵州就作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贵州山美水美,林业资源丰富,尤其是竹林面积大、产量多、产值可观。竹子不仅可再生、生长期短、还有较强的固碳能力,黄哨山的楠竹林就流转给了当地企业,公司还通过采笋子、制作竹子工艺品吸纳了不少居民就业,实现了资源整合和价值提升。第三,推动碳汇政策落地,促进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对碳汇产权进行清晰划分,出台相关法律制度,确认经营主体,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这是森林碳汇进入市场交易的前提;二是要有权威机构对森林碳汇进行核算、定价。目前,国内对于森林碳汇的定价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应当尽快完善森林碳汇定价机制,合理定价,促进碳汇市场的发展;三是要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这是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关键一步,要为交易双方提供公开透明的交易平台。同时,也要不断提高森林质量,持续增加碳汇储量,可以激励个人或企业开发成本小、回报高、前景好的碳汇项目,不断满足市场需求,调控碳价格波动幅度,稳定市场价格,促进碳交易,早日实现“双”目标。

碳汇经济是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积极促进生态产权交易的完成也可以使得资源整合得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权责不清的情况,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加快生态资源变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 结束语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握紧生态资本,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壮大美丽经济,获得生态收益。在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类型的难题,不同地区、类型的生态优势转化路径也不一致,这些问题都有待日后更加深入地研究。

 

来源:吴明永 张子怡,(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未来与发展2023第11期总第360期)

Copyright ©2024 中国未来研究会产学研分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中管共创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