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中国未来研究会产学研分会官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中国未来研究会产学研分会
学术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研究成果
高质量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
发布时间:2024/8/21

2020年以来,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新的历史阶段,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这一战略方向也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被明确提出,这为我国未来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探讨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模式成为当今时代的关键议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旨在在国内国际两个层面构建协同推进的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这一战略的提出,既是对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成就的肯定,也是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理性应对和积极引领。在全球化与多边主义遭遇曲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创新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如何稳定国内经济基础,同时又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为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成逻辑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要战略,旨在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以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在全球经济快速变革的背景下,中国需要适应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过去十年,中国以出口驱动的方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暴露出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和市场的风险。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和全球供应链的变化,中国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寻找新的内生增长动力。

双循环的内涵包含了两个主要方面,即“内循环”和“外循环”。内循环强调通过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推动消费升级、加强创新驱动等手段,实现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这意味着中国将更加注重以国内市场为主导,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外循环则强调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开展国际合作与竞争,增加国际市场的份额,促进产业链与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双循环的实施也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过去,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主要扮演了劳动密集型的角色,但这种定位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经济格局。通过双循环战略,中国将致力于提升产业链中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同时,双循环战略也关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也付出了环境成本,例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内循环,中国可以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总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缘起源自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新挑战。其内涵强调了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协同推进,旨在通过内部市场和外部环境的优化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不仅有助于应对国际国内的变化,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加可持续、稳定和创新的发展。

2  当前制约双循环畅通的关键堵点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可回避地要面对一系列制约双循环畅通的关键堵点。这些堵点直接影响着双循环战略的顺利推进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精准定位,并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2.1 居民消费率偏低,双循环驱动力有待恢复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发展阶段,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已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在这一战略背景下,居民消费率的偏低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制约双循环驱动力恢复的重要因素。居民消费作为国内循环的核心引擎,直接关系到国内市场的活力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可以直接转化为市场需求,扩大未来的市场需求,激励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同时,居民消费的增加也可通过影响要素利用率、资源配置率和市场预期等,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然而,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问题仍然存在。尽管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刺激消费,但从整体情况来看,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相对较低。这一问题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首先,不平衡的收分配格局是导致居民消费率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不均问题尚待解决,高收入人群相对于低收入人群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而高收入人群往往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储蓄和投资,而非消费。这导致了整体消费需求的不足,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潜力释放。其次,一些家庭普遍存在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这也是居民消费率偏低的因素之一。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一些家庭更愿意将资金储备起来,以应对可能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种储蓄倾向抑制了他们进行更多消费的意愿,从而使得消费率难以大幅提升。最后,消费习惯的形成也对消费率造成了一定影响。社会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个体的消费习惯产生影响,一些人更倾向于保守消费,对高水平、高品质消费持观望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的增长,使得国内市场发展缓慢。消费率偏低的问题不仅影响着国内市场的活力,还制约了双循环格局的全面推进。在国际循环中,如果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就难以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制约了国际合作的深化和国际市场份额的扩大

2.2创新人才供给羸弱,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瓶颈尚未突破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创新已成为引领经济增长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新发展格局下,科技与经济关系更紧密,经济需要科技支撑,因而科技创新需要与经济双循环相适应,所以科技创新体系也需要支撑起与经济双循环相适应的科技创新。然而,我国目前在创新人才供给方面仍存在羸弱的问题,同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瓶颈也尚未得到突破,这成为制约双循环格局建设的重要堵点。首先,创新人才供给的羸弱局面让我国在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时显得有些短板。尽管我国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仍有待提高。例如,虽然我国在某些领域拥有杰出的科学家和研究人才,但在一些尖端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问题,一些教育机构可能过于注重传授基础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制约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其次,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虽然中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但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以5G通信技术为例,尽管中国在推动5G技术的商用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如芯片制造和操作系统等,仍然存在依赖进口的情况。这导致了一些关键领域依赖进口,制约了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同时,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尽管中国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仍然相对匮乏,制约了创新活动的深入展开。最后,创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亟待加强。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创新,但创新体制和机制的瓶颈问题仍然存在。在科研评价、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一些创新者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面临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问题,这可能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创新需要更加开放的环境和更加完善的制度支持,以促进创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3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高水平对外开放遭遇挑战

随着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成为国内外双循环格局中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这一问题不仅影响着我国的外部经济循环,也对国内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各国之间的贸易争端和关税壁垒增加,世界贸易体系面临不确定性和挑战。例如,一些国家采取了限制进口商品、提高关税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导致我国出口受阻,贸易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这种情况使得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压力,也限制了国内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同时,高水平对外开放也面临着挑战。尽管我国一直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并且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在某些关键领域仍然存在限制和碍。例如,一些国家对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投资和合作存在限制,制约了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另外,一些国际贸易规则和标准也可能对我国的出口产生影响,需要我国积极应对和适应。在国内市场方面,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可能加剧国内市场的不稳定性。由于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一些企业可能更倾向于保守经营,而不敢轻易扩大生产和投资,这可能影响国内市场的供给和消费。同时,国内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可能受到制约,限制了我国与国际市场的互动与合作。

2.4 国内市场二重分割,封闭小循环现象尚存

在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国内市场仍然存在着二重分割和封闭小循环的问题,制约了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市场的开放。一方面,国内市场存在着二重分割的现象。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市场活跃,而中西部地区则发展滞后,市场相对较弱。此外,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导致了市场资源的不均衡分配。这种二重分割的现象可能导致一些地区和人群无法充分参与到市场经济中,限制了市场的整体规模和活力。另一方面,封闭小循环现象尚未完全消除。虽然我国一直在推动对外开放,但一些地区和领域仍然存在封闭的现象。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可能过于强调本地产业的保护和发展,导致外来企业难以进入市场。同时,一些产业链上的企可能存在自我封闭的情况,不愿意积极与其他企业合作,这限制了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国内市场的二重割和封闭小循环现象可能带来多重问题。首先,它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配置,限制了市场的整体效益。在分割较大的地区,由于资源配置不均,可能出现一些地区资源过剩而另一些地区资源匮乏的情况。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可能导致企业效益低下,制约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其次,二重分割可能加剧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导致社会不稳定。由于资源和产业的不均衡分布,一些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人才外流加剧,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影响国的长期稳定发展。最后,封闭小循环可能限制了市场的新和活力,阻碍了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当企业封闭于自身,不愿意与其他企业合作和交流时,创新机会被限制,新技术和新理念难以传播和推广,阻碍了产业的进步和提升。封闭小循环还可能导致市场需求的狭隘化,限制了企业的多样化发展,影响了整体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

3 打通双循环堵点的可行路径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格局的动态变化中,解决制约双循环畅通的关键堵点,不仅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适应全球经济变革的紧迫任务。在这个关时刻,我们必须寻找创新性、高效率的路径,以应对各科挑战,推动双循环战略的有效落地。

3.1 完善创新人才引培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人才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我国在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留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亟需系统性的改革和措施。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案应对:第一,提倡“创生态共同体"理念,以打造协同创新网络。鼓励创新人才在跨学科和多领域的平台上合作,实现创新的互补和跨界融合。政府可以建立创新生态基金,资助具有前瞻性的项目,吸引不同领域的创新人才积极参与。这种开放、协同的创新模式有助于快速推动科技突破和创新成果的商业化。第二,引入“人才创新奖励制度”,激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除传统的科研项目资助,政府可以设立创新人才创业基金,针对技术成果转化和商业化过程给予支持。这种基金支持制度将更加关注实际创新价值,激励创新人才将成果真正转化为商业价值,推动创新成果在市场中的迅速传播。第三,推动“全球创新人才竞争”,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政府可以设立全球创新人才计划,为那些在国际领域有杰出表现的人才提供丰厚的回国创新支持。这可能包括资金支持、研究设施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通过竞争,将国际一流的创新人才吸引到国内,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第四,鼓励“社会创新导向”,将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创新人才培养。政府可以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通过设立社会创新基金,支持社会组织在创新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孵化等方面的工作,打破传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3.2 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激活国内消费潜力

在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激活国内消费潜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这不仅有助于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还可以提升我国经济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为双循环的有效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政策、产业、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和改革。第一,政府可以通过实施“消费刺激计划”,鼓励消费者增加支出,推动内需的增长。类似于历史上的“购物节”,政府可以设立特定的时间段,推出优惠政策,促使消费者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这不仅可以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还可以刺激市场活力,促进产业链的升级。第二,推动“消费金融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资方式。政府可以鼓励金融机构推出创新性的消费金融产品,如低利率消费贷款、分期付款等,帮助消费者实现消费需求。这有助于消费者更好地管理资金,提升其购买力。第三,推动“消费众创”,鼓励消费者参与产品设计和创意创新。政府可以设立创新基金,支持消费者提出创意和创新项目,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这种参与式的创新模式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还可以促进创新产业的发展。第四,推动“全域旅游”,促进旅游业与消费市场的融合。政府可以鼓励地方推出旅游+消费的项目,将旅游与购物、娱乐等多种消费体验相结合。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消费选择,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拉动内需增长。第五,推动“绿色消费主义”,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政府可以加大对环保产品和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消费者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商品和服务;同时,还可以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

3.3 推进“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畅通经济循环外部通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当前充满变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为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政策与方法,推动“一一路"议和自贸区建设,以畅通经济循环的外部通道,实现跨境合作与交流的深度融合。以下提出一些新颖的方案,以期为双循环的顺利推进提供崭新的支持和动力。

第一,积极倡导"跨界数字合作”,推动数字经济共赢。政府可以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数字合作,推动数字技术的跨境应用,促进数字化贸易、付与物流的便捷畅通。通过共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我们可以实现产业互补,提升我国与相关国家的合作竞争力,第二,建立“一带一路”绿色通道,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推动“一带一路”项目的绿色认证与审批,鼓励在环保、能源、可持续产业等领域展开合作。通过共同推动环保技术创新,我们可以为双循环增加绿色元素,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第三,提出“全球产业链共建计划”,推动产业链的全球整合。政府可以主动倡导各国企业间的产业链合作,形成更高水平的全球价值链。通过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全球市场需求,推动经济循环的跨国延伸。第四,鼓励“数字经济园区”建设,引领创新创业浪潮。政府可以在“一带一路”沿线设立数字经济园区,为创新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持。通过吸引数字经济产业的集聚,我们可以为外部经济循环注人新的活力。第五,提出“跨境绿色金融联盟”,推动绿色金融的跨国合作。政府可以促进国际绿色金融合作,共同推动绿色项目的融资。通过跨国绿色金融合作,我们可以为“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区建设提供更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同时,也要持续深化沿线国家间的政治互信,发挥好政策沟通的引领和催化作用,探索建立更多合作对接机制,推动把政治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把理念认同转化为务实成果,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3.4建构国内统一大市场,筑牢市场一体化链条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建没国内统一大市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实现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与方法,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局势。第一,提出“区城经济融合”战略,推动区域市场的一体化。政府可以倡导不同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跨地域的市场合作模式。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我们可以打通国内经济的“任督二脉”、突破地区壁垒,实现市场的高效运转与协同繁荣。第二,引入“新型市场互联”概念,促进市场之间的融通。政府可以推动不同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跨市场合作,我们可以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市场的整体效益。第三,鼓励“数字化创新市场”,推动市场交易的数字化革命。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在数字平台上进行交易,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通过数字化交易,我们可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与效率,促进市场的创新与发展。第四,提出“共享经济合作区”概念,推动不同领域的合作创新。政府可以在特定领域设立合作区,鼓励企业在这些区域开展合作创新。通过共享资源与合作创新,我们可以加速市场链条的演进与升级。第五,建立“智能市场决策中心”,提升市场运营的智能化水平。政府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智能化的市场决策中心,实现对市场的精准监测与预测。通过智能决策,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市场的发展方向,实现市场的有序运行。

4 结束语

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政府、企业、学界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从宏观政策制定到微观创新实践,每一步都需要坚定的决心和扎实的行动。本文只是探讨的一个起点,未来还需不断深化研究,紧密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高质量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路径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球经济的繁荣贡献份力量,共同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作者简介: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未来与发展》杂志   2024年第2期  总第363期 

Copyright ©2024 中国未来研究会产学研分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中管共创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