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中国未来研究会产学研分会官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中国未来研究会产学研分会
学术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研究成果
当前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发布时间:2024/8/30

摘要:产学研合作作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产学研合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限制了其潜力的充分发挥。本文旨在分析当前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问题;优化路径

一、引言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基于共同利益,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还能有效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然而,我国产学研合作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解决。

二、当前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条件问题

1、市场机制不健全

我国虽然已经实行了市场经济,但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社会资源的市场配置程度较低,政企关系不顺,市场发展不完善。不公平竞争现象依然存在,且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使企业缺乏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效益增长的信心,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2、政策法规不健全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往往不配套,推动力不强。最权威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中,缺乏对企业科技投入的硬性规定,对产学研合作的激励作用有限。

3、媒体宣传不当与社会认知偏差

媒体对技术创新的宣传往往过于理想化,导致社会尤其是企业界对产学研合作存在误解,认为只要购买科研成果就能实现其价值。这种认知偏差使得企业在合作中缺乏长远规划,盲目投资,后续开发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4、科研管理体制不合理

当前,我国科研主力军集中在大学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体制过多注重纵向课题、论文发表等,忽视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这种导向使得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二)内部机制问题

1、企业科技力量薄弱

我国企业科研人员的总量和质量相对较低,缺乏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基础。这导致企业在合作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发挥主导作用。

2、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复杂多变,合作各方对总利润的贡献率难以准确计算,风险承担不均。这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影响了合作各方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3、高校服务企业的主动性不足

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往往更注重学术研究,服务企业的主动性不足。科研价值观尚未全面转变,导致合作成果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其他具体问题

1、技术转移人才缺乏

技术转移行业人才短缺,与科研组织和产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高校技术转移部门能力不足,难以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2、成果转化中间环节存在“死亡谷”

高校擅长基础原创研究,而产业和资本擅长风险投资和产业化应用。两者之间的中间环节(如工程化阶段)缺乏有效衔接,导致许多有前景的项目夭折。

3、中小企业合作困难

高校更倾向于与龙头企业合作,对中小企业的了解和支持不足。中小企业因人才和资金短缺,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难以与高校开展深入合作。

三、优化路径

(一)完善政策法规与市场机制

1、加强政策配套与落实

政府应出台更加配套的政策法规,明确产学研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扶持力度。同时,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避免“写在纸上”的现象。

2、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与投入的主体。强化企业的科技意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

3、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交易市场,为企业提供公平、透明的交易平台。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二)优化科研管理体制与利益分配机制

1、改革科研评价体制

改革科研评价体制,将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纳入评价指标。鼓励科研人员关注市场需求,提高科研项目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合作各方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贡献率和风险承担比例。通过合同或协议等形式固化利益分配方案,保障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与互动

1、提高高校服务企业的主动性

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主动服务企业需求。通过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设立联合研发机构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鼓励高校科研人员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同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高校科研活动,提高科研项目的市场针对性。

(四)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与引进

1、健全技术经理人培养体系

建立健全技术经理人的培养、评估和备案体系,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经理人。通过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技术经理人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2、引进高端技术转移人才

加大高端技术转移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入技术转移队伍。通过提供优厚待遇和良好工作环境等方式留住人才,推动技术转移事业的发展。

(五)关注中小企业需求与政策支持

1、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优惠。同时加强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和沟通,促进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

2、推动实施“中小企业研究计划”

政府可推动实施“中小企业研究计划”,为中小企业铺设获取高校基础研究项目的渠道。通过配比扶持资金与产业政策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

(六)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的力量

1、提供精准指导与促进信息共享

行业协会深入了解行业动态,掌握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能够为产学研合作提供精准的方向指导。它们通过组织行业交流、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各方信息的共享与沟通,帮助合作伙伴把握市场机遇,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2、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行业协会在资源整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汇聚行业内外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为产学研合作项目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协会可以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有效对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合作效率。

3、政策倡导与行业自律

行业协会在推动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代表行业向政府反映诉求,提出政策建议,为产学研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条件。同时,协会还通过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维护行业秩序和推动行业自律,为产学研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整个行业的信誉度和竞争力。

四、结论

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本文提出了完善政策法规与市场机制、优化科研管理体制与利益分配机制、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与互动、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与引进以及关注中小企业需求与政策支持等优化路径。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推动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和持续进步,为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李林刚,中国未来研究会产学研分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未来研究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

Copyright ©2024 中国未来研究会产学研分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中管共创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