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理想的社会是一个人人平等、和谐共处、充满关爱,没有种族、性别、宗教、贫富等方面的歧视和隔阂,没有战争、饥饿、霸权、欺骗等行为的困扰和忧虑,社会资源和财富分配合理,人们互相尊重、信任和帮助,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政府对内不断改善民生,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对外保卫国家安全,与其他国家和组织合作,共同应对威胁和阻碍,“命运共同体”理念无疑可以承载人类理想社会和社会发展的期望。
一、共同体的前身——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当人类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新的生产力不但创造了远超以前社会的巨量财富,也将以“物—物”交换为主的形式,转换为以“物—货币(资本)—物”交换的形式。先天带有攫取剩余价值、扩张本性的资本,带着资产阶级实现了全球性的、持久的、有机的联结。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带动了手工业逐渐发展壮大,开展了世界贸易,开拓世界市场阶段。
三次工业革命量级增长的生产力,直接初步构建了世界市场体系阶段。
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短暂的和平环境,让资本通过全球投资和产业布局,形成国际分工体系和价值链阶段。
资本经过三个阶段的演进后,形成了以美欧等几个主要工业发达国家集中从事高端价值链的研发设计制造活动,亚非拉等劳动密集型国家从事低附加值的工业环节局面,跨国公司通过国际运作,在全球布局生产分工,以低廉的价格攫取着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劳动力。经济由一国的经济体系走向经济全球化整体。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经济霸权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同时,成了各种规则的制定者,增大了话语权。由此,一国的经济政策对他国的经济产生顺带影响。
二、资本主义全球化引发的矛盾和困顿
以资本为先锋,保证发达国家利益优先的运行模式,严重的损害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引发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发达国家福利社会的兴起,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民之间的对立;发达工业国家的产业空心化和虚拟经济制造的金融泡沫,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和政治动荡。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跨国资本和民族资本、不同资本集团及不同行业集团之间利益不平衡的冲突;生产资料占有者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导致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社会撕裂加剧,本国优先,民族主义盛行。
面对由此引发的地区冲突、难民潮、恐怖主义、气候问题、全球疫情防控、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发达工业国家则采取选边站、推卸责任、甩锅等方式来维护自身利益、本国利益,不会去关注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及因此受到的伤害。
工业发达国家没有意识到的是,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虽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不同国家的发展参差不齐,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但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却是共同的价值取向。以共同价值取向为基础,才是创造人类理想社会的正确途径。
我们能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创建理想社会的依据吗?此处的中华传统文化已不仅限于古代,而是指所有过去了的时代。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共同体”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在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汲取外来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外来文化在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感召下,积极主动融合,使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和平性、创新性、统一性特征。
《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论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尚书》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从“和”的本质,在世事人伦和仁义德治的作用,实现方法上做出了明确说明。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郑和的七次下西洋,祖先用骆驼、宝船、善意、友谊,为东西方建立起了和平的桥梁,合作的纽带,使天下共享太平之福,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地位和影响力。“和平”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基因,以“和平”为基石,开创着发展的新篇章!
儒家主张遵循以“道”为根本,以“仁”为基座,以“礼”为手段促(正)义,一个具有正义的国家和人,必然受到广泛的尊重,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从商鞅变法到隋唐的开科取士,以公平的方式,实现着对国家政治、文化的重大影响,对社会风气的引领。
“民维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实践的中国式民主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式民主主导的自由,是在修正中国古代“儒、释、道”主导下自由的自由,批判地超越了资本主义的自由,冠以新时代特征的人全面发展的自由。
正是有了以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根基,以“天下为公”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思想,在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积聚了经济实力后,在当今世界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十字路口”时,贡献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
四、中国方案取得的成就
“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
十多年来,中国提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意识,以“一带一路”为平台,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从理念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现和维护和平为行动根本,从2013年至2023年10月,中国派出了5万多人次军事人员,参与了25次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力量。在推动沙伊和解、缓和缅北冲突、促成巴勒斯坦各派团结等事件中,中国不但促成了这些地区国际关系的缓解,也在改变着长期以来,以冲突对抗为特征的地区政治格局和战略文化。和平发展,协商对话、相互包容,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选择。
从价值观立场看,以生产资料私有化为根基,实现“资本”贪婪增值本性,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施行的“全球化”,打着自由竞争的幌子,行使着掠夺、强占、涸泽而渔的扩张,必然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争和公平发展,全球化的成果也不可能被参与者所共享。
中国倡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跨越了种族、民族、宗教、信仰,以共商、共建保证了参与者的共享、共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响应。
拒《中华网》消息,至2023年12月,我国已与7个国家签署了“命运共同体联合声明”,国家发改委专题新闻发布会宣布:从2013年到2023年10月,中国已与全球197个国家中的152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共建中,也带动了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扩大了开放空间;亚开行、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组织、中非合作论坛等中国主导参与的组织,越来越受到欢迎,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从创新全球治理体系上看,资产阶级借助资本的逐利性和扩张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世界生产和世界市场的作用,同时,资本文明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利”成为终极目标,发达国家必然不可能让广大参与全球化发展的国家享有应得的权益。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拥有11亿人口的39个发达国家,人均GDP为47000美元,而63.9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到5300美元。2022年,31个拥有10,39亿人口的发达国家,人均GDP超53000美元,而拥有69.6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仅为6365美元。
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国家不分大小,不论贫富,包容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互利共赢,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从2013年到2023年,对共建国家直接投资2700亿美元,实现了与共建国家进出口贸易累计超21万亿美元的佳绩,为共建国家摆脱贫困、改善生活条件、增进民众幸福感做出了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在实践中,必然会遇到诸多困难和艰险,在实施中,不断汲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其他文明的精髓,顺应时代和人类发展方向,灵活调整策略,就一定能让这一理想成为现实。
(本文只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未来研究会产学研分会观点)
|